仓储业发展呈现一些新特点。第一,仓储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物流是现代服务业,它追求“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用正确的价格、采用正确的方式、把正确的产品(或服务)送到正确地点的正确的客户手中”。仓储业作为现代物流中的重要支撑产业,长期以来充当“蓄水池”、“中转站”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仓储业正按照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从“蓄水池”、“中转站”向“活水源”、“调节阀”转变,融入到现代物流中去。
第二,仓储业的分工不断深化。受市场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变动的引导,有些仓储企业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不断促进仓储服务水平提高,从原先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有些仓储企业展开业务上的创新,如进行仓单质押、仓库地产、仓储代管、第三方仓储、保税仓储、仓储流通加工等新型业务。总的看来,仓储业正朝着仓储社会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第三,仓储业的国际化竞争程度正在加强。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世界上大多数跨国仓储投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进入,在WTO的规则下,国内仓储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正越来越强。
第四,仓储业的客户逐渐走向成熟,那些经验丰富、信誉良好、抗风险能力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
仓储业发展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是其中重要的障碍因素国内仓储业总的形势是“大而不强”。仓储业经济效益与其他相关行业(如运输业、装卸业、物流业、货代业)比较,无论是净资产、收益规模、利润率,都是较低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几个原因: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粗放经营。商业、外贸、物资、供销社、交通、军队、邮政、石油、地质、图书以及工业生产、设备制造等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为满足自身方便都建仓库,使得我国的仓库拥有量居世界前列,但是支撑仓储业发展水平的一些关键性要素如仓库管理水平和仓储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落后。据估计,全国公共通用仓库中,1980年以前建造的占45%,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占30%,2000年以来新建的占25%。从仓库结构分析,小型平房仓库约占70%,楼房仓库约占20%,高站台库与立体库约占5%左右。相当一部分20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仓库已经严重陈旧老化、存在重大隐患,许多仓库“带病作业”。改造的任务是极其繁重的,而由于仓储业的利润率较低,改造资金难以获得。
二是仓储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信用缺失。仓储业门槛很低,使得该行业鱼龙混杂,经营行为很不规范。例如,有的仓储企业不讲信用,公开承诺与实际服务质量相差甚远;有些仓储管理性公司发生货物损失或丢失后没有能力赔偿、甚至卷货跑掉;有些郊区农民自建仓库出租,利用其低成本的自用土地,制定很低的价格扰乱正常仓储市场秩序,形成恶性竞争局面。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仓储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我国仓储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什么滞后呢从根源上讲,是由于仓储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造成的。但具体从信用体系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企业内部缺乏基本信用管理制度。无论是仓储业,还是社会其他部门或行业,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的内部信用管理部门、机构或人员。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合作方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
二是,尚未形成诚实守信的行业发展环境。整个行业不仅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文化、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而且各市场主体信用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是,尚未形成有效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当前仓储企业信用信息被封锁在不同部门和经营单位,信用数据开放程度低,市场主体很难掌握交易对象的信用信息,全社会尚未形成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和对守信行为的褒扬机制。
四是,尚未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管体系。一方面,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过轻,不足以起到惩治和威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体制没有理顺,各执法部门不协调、各自为政,执法效率不高。
五是,仓储管理方面的法规法制还不够健全。在仓储管理法律法规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
促进仓储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际国内竞争格局的变化,迫切要求仓储业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快建立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信用体系。由于我国仓储业信用体系基础薄弱,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对仓储业发展意义重大。
|